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如数学课上,老师讲解完两位数乘两位数之后,提出一个两位数乘三位数的题目,以激起学生学习新材料的愿望。(二)根据作业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 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可知,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的动机水平。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紧张一些;而在学习比较复杂困难的课题时,则应该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 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的影响。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在提供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明显。(四)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 一方面|表扬、奖励比批评、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而后者恰恰起到相反的作用;另一方面,虽然表扬和奖励对学习具有推动作用,但使用过多或者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五)合理设置课堂环境,妥善处理竞争和合作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课堂的合作与竞争环境无疑是影响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六)恰当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主体今后的行为,可以通过改变主体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的行为。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即进行正确的归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积极归因。一般而言,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七)培养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成功的自信心 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信心,进而影响学习成绩。尤其是那些学业不良的学生,由于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持怀疑态度,表现出很低的自我效能感,在学习中容易放弃尝试和应有的努力,学习成绩难以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改变和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这是激发学习动机的一条有效途径。(八)维护内在需要,促进外部动机内化 兴趣、好奇心、探究欲,是人类学习的最早动力。源于内部需要的学习动机具有更多的坚持性和抗干扰性,能引起学习者更高水平的知识学习,能预期学习者更好的学业表现和心理健康水平。虽然基于内部动机的学习行为表现出种种优势,但外部动机仍然是必要的。因此,要帮助学生将外部的学习动机不断内化,形成相对自主调控的学习动机。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