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古汉语的语法范畴和现代汉语及其他语言的语法发愁不同,比较复杂,但就曲折作用来说,由于单音词在上古汉语里占优势,所以曲折作用只能在一个单音节范围内发生,是在韵母部分或声母部分发生曲折作用。<br> (2)中古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声调的变化上。同一个词,由于声调不同,就具有不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主要是靠去声和其他声调对立。<br> ①就动词看,声调的变化引起词性的变化,转化出来的一般为去声。<br> A.本属名词或形容词而转化为动词者,动词变去声:<br> 名→动:衣、冠、王等<br> 【衣】“老者衣帛食肉。”<br> 【冠】“冠者五六人”<br> 形→动:好、善(古上声)等<br> 【好】“敏而好学”<br> B.本属动词而转化为名词者,名词变去声:<br> 【闻】“令闻令望”(美好的名誉和声望)<br> 【骑】“坐看南阳骑”<br> ②词性上的细微差别,也引起声调的变化:<br> A.由内动转化为外动,外动变去声:<br> 【语】《论语》:“居,吾语汝”。(本是讨论,现为告诉)<br> 【雨】《诗》:“雨雪霏霏。”(本是雨从云下,现为下,落)<br> B.一般动词转化为致动词,致动词变去声:<br> 【饮】“饮牛”(本是饮,现为使牛饮)<br> ⑶近代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形尾上面<br> 指表示形态变化的词尾,比如“着”、”了”、“们”等,更多的是指粘附在动词后面表示形态变化的词尾。“动词词尾‘了’和‘着’的产生,是近代汉语语法史上划时代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