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第一、否定欲望及物质财富对满足人的需要的作用。他认为欲望对人是不利的。主张一切顺其自然,认为物质生活水平愈向前发展,对人的本性的残害越大。一切物质生活的享受,对人们不是欢乐而是一种拘束与痛苦。<br>
第二、鄙视社会经济活动主张返回自然,听天度日,这不同类型的人,他们共同之处就在于“囿于物”,“驰其形性”,将自我交付给外物,听任外物主宰自己的形性。他们共同地把受操纵的生活当作舒适的生活来接受,把压制性的社会需要当作个人的需要,把外物的强制当作个人的自由,终身不返,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这不是符合人的本性的生活,这是真正的“哀莫大于心死”。心死就是一种对环境盲目地接受,不知道反思自己身遭心受的外在处境。对此,庄子每每要发出一声沉痛的叹惜:“悲夫”。<br>
认为财货是产生争夺的根源。否定一切积极的经济活动。<br>
第三、主张共利共给提出“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四海之内,共利之之谓悦,共给之之谓之友。”他的主要观念从“顺于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角度提出,从抹煞贫富差异,认为富贵不足以为荣,穷困不足以丑的观念发展而来。<br>
第四、道家经济思想的影响道家把自然界的所谓无私应用到社会中,一般都反对私有制,主张均贫富,对一切生产活动抱消极、憎恶或反对的态度。其无为思想为历代主张经济放任的理论依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