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详情

试比较欧阳修“诗穷而后工”说与韩愈“不平则鸣”说的异同。


时间:2021-12-28 10:37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史 文学

答案解析

<p>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ldquo;不平则鸣&rdquo;论。他说:&ldquo;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bdquo;&bdquo;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rdquo;所谓&ldquo;不平则鸣&rdquo;从文学理论批评上看,就是认为作家、诗人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的方法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情志。这与司马迁的&ldquo;发愤著书&rdquo;说是一脉相承的。但并不是简答地继承,而是做了更多的思考。他指出,只有那些胸有块垒的不得志的文人爱&ldquo;鸣&rdquo;,也善&ldquo;鸣&rdquo;,他说:&ldquo;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rdquo;这可以说其对司马迁&ldquo;发愤著书&rdquo;说的发展了。<br> &ldquo;诗穷而后工&rdquo;说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是说诗人在受到困险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方能写出精美的诗歌作品。这种思想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的诗文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与创作潜能之关系。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一是诗人因穷而&ldquo;自放&rdquo;,能与外界建立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ldquo;奇怪&rdquo;;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ldquo;兴于怨刺&rdquo;,抒写出曲折入微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这是对前人思想的深入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