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①疾病谱顺位的变化。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疾病构成比和死亡原因与19世纪以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疾病已从传染性疾病转移到心血管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意外死亡等非传染病。这些疾病是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②不良生活方式。据统计,在目前人类前十位死因中,与吸烟、酗酒、滥用药物、过量饮食和肥胖、运动不足等行为危险因子有关的约占半数。③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增强。20世纪以来,工业化生产和都市化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保障的矛盾日趋激化并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同时,社会环境的变化、科学技术更新的加速、就业择业困难、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给人们心理造成了很大压力,对其社会适应包括保持心理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④人们需求层次的提高。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要除了满足躯体健康之外,还要求提供改变有害健康行为和习惯的方法,得到保持心理平衡的指导,获得心理上的舒适和健全,以达到延年益寿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⑤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随着人们对心理社会因素造成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的深入了解和认识,心理活动的操作和调节对维持心身健康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