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详情

(教学设计题)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各题。苏轼《定风波》原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课文介绍本科选自某版教材《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五课中《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同单元的课文还有:《柳永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李清照词两首》,本课中苏轼的另一首词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单元介绍这个单元学习宋词。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这里选的是几位大家的名作,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词的句式错落有致,长短悬殊。小令显得轻灵飞动,长调则更便于写景、叙事和抒情的交互融合。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课时安排一课时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级人数45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1.阅读上述材料,设计本课的导入语。2.请设计一段教学过程,带领学生一起研读文本。3.请为本节课设计两道探究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另请简要说明设计目的和答案。


时间:2021-12-25 12:31 关键词: 高级中学语文(考前冲刺) 高级中学语文

答案解析

<p> 1.【参考答案】播放邓丽君的歌曲《但愿人长久》,营造教学氛围。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听的这首歌是哪位诗人写的词吗?对了,就是苏轼。苏轼,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有着怎样的伟大胸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定风波》去寻找答案吧。<br> 2.【参考答案】师:请同学们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词上阕和下阕的主要内容。明确: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师:在风雨中,&ldquo;同行皆狼狈&rdquo;,而词人却能&ldquo;吟啸且徐行&rdquo;&ldquo;竹杖芒鞋轻胜马&rdquo;,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明确:闲适、轻松、自如。一、赏析&ldquo;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rdquo;(1)雨是什么样的雨?何以见得?明确:大,能听见穿林打叶的声音;同行皆狼狈可见应是疾风骤雨。(2)作者在疾风骤雨中&ldquo;吟啸徐行&rdquo;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明确:泰然从容,视风雨为无物(板书:泰然从容)二、赏析&ldquo;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rdquo;(1)竹杖芒鞋真的轻胜马?为什么作者觉得它轻胜马?明确:不是。心态好,乐观旷达(2)&ldquo;一蓑烟雨任平生&rdquo;是什么意思?明确:披着一袭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3)&ldquo;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rdquo;中哪个字最关键?明确: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笑傲江湖的味道。(4)这的风雨单指自然界的风雨吗?明确: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即人生风雨,喻人生中挫折和磨难困境。(5)&ldquo;一蓑烟雨任平生&rdquo;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和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以及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同时也告诉我们要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ldquo;风雨&rdquo;的人生态度。(板书:乐观旷达)三、赏析&ldquo;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rdquo;师:刚刚还急风骤雨,现在却斜照相迎给我们什么人生启示呢?生: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人生中也是晴雨不定。生:虽然变幻无常,但阴雨之后必有阳光(阳光总在风雨后)。四、赏析&ldquo;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rdquo;(1)&ldquo;晴&rdquo;和&ldquo;雨&rdquo;分别喻指什么?明确:&ldquo;晴&rdquo;喻人生顺境,&ldquo;雨&rdquo;喻人生逆境。(2)作者为什么说&ldquo;也无风雨也无晴&rdquo;,想表达什么?明确:无论是顺境逆境都一样坦然面对,从容接受。(板书: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挫折、磨难、逆境)(3)&ldquo;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rdquo;。还有没有雨了?生:没有,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生: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4)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生:&ldquo;归&rdquo;。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就是: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一心渴望退隐、归去。&ldquo;也无风雨也无晴&rdquo;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小结: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都会成为过去。<br> 3.【参考答案】第一题:围绕&ldquo;雨&rdquo;字,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雨中和雨后,你认为上下阕的主旨句分别是哪两句话?为什么?目的:在学生提出主旨句后,引导他们讨论句子的深刻含义,领悟其中人生况味。答案:上阕:&ldquo;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rdquo;关键词是&ldquo;任&rdquo;,含放任自由之意。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面对风雨,不惊不避,不哀不伤,显示了词人的人格光辉。此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然洒脱的生活态度,尽数囊括。下阕:&ldquo;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rdquo;关键词是&ldquo;归&rdquo;或&ldquo;无&rdquo;。心中无雨晴,纵然风雨阴晴变化莫测,也左右不了词人的心境了。此句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第二题:有人说&ldquo;归&rdquo;字是全词的核心所在,并可从中窥见词人的文化性格,你怎么理解?苏轼的&ldquo;归&rdquo;和陶渊明的&ldquo;归&rdquo;能否划等号?为什么?目的:引导学生探究拓展,从更深层次理解词之意蕴及词人之精神。答案:&ldquo;归&rdquo;字贯串于词中,是词人精神世界的缩影。&ldquo;莫听&rdquo;&ldquo;徐行&rdquo;,拒风雨于身外,这种心安是归;&ldquo;竹杖&rdquo;&ldquo;蓑衣&rdquo;,这种退隐之思是归;&ldquo;也无&rdquo;,这种超凡拔俗也是一种归。苏轼360首词中,&ldquo;归&rdquo;字出现100多次。如&ldquo;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rdquo;;又如&ldquo;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hellip;&hellip;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rdquo;;还有&ldquo;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rdquo;。吾乡何在?在心安处,心的江海远在俗世之外;苏轼是归于&ldquo;心&rdquo;,陶渊明是归于&ldquo;田园&rdquo;。联系前面说的&ldquo;东坡为何不躲雨&rdquo;,因为他知道&ldquo;前方亦雨&rdquo;,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自解与超脱,是中国文人最后可退守的精神家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