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详情

(教学设计题)荀子《劝学》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架,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课文介绍该课文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第九课,同单元的选文还有《寡人之于国也》《过秦论》《师说》。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这些散文中,有议论治国得失的,有总结军事经验的,有讨论学习和人才培养的。聆听其中的济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我们会更加体会到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宝贵。阅读这些充满智慧的篇章,还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阅读时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同时还应当有点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树立常见文言文实词、文言文虚词、文言句式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学生情况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班级50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问题: 1.将课文第三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2.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确定依据。 3.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时间:2021-09-16 08:48 关键词: 教学设计(综合练习) 高级中学语文

答案解析

<p> 1.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却能看见更远处的人;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br> 2.【参考答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2.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包括掌握&ldquo;劝&rdquo;&ldquo;见&rdquo;等实词的意义,积累通假字和文言虚词。3.提高诵读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4.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态度的论述。5.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讲析与指导归类,学生可以了解有关荀子的基本常识和掌握文言基础知识。2.通过诵读,学生可以纠正不良发音并培养语感,并养成诵读文言文的好习惯。3.通过讨论,学生明确并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的态度。(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要做到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2.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认识学习的意义,即要善于从学习中寻找快乐,要乐学、好学。确立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都要考虑。现在的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更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教师在对教学目标的取向问题上,在三个维度上都要有所考虑。(2)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语文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及语文教科书中的单元目标,是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语文教师应该在研究和熟悉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弄清楚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与各个学段的目标,要以整体的观念去研究教科书,明确教科书的体系安排和单元目标,把具体的课文置于一个大的系统之中去研究,以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为确定目标而钻研课文,应认真思考下面问题:这篇课文有什么特点?它在教材中处于什么位置?它有什么是值得学生去学的?学生能够从这篇课文中学到什么?(3)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确定语文教学目标,还要从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出发,包括语文师资水平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目标切合实际才有可能实现,目标脱离实际,偏高或偏低,都会给教学实践造成困难。从教师的角度,设定的教学目标不能超出教师教学的能力和教学观念,目标只有符合教师的教学观念并且教师也有能力控制时,才会产生出实际的教学价值。从学生的角度,设定的教学目标要根据:了解学生的兴趣、动机;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了解学生的认知倾向。<br> 3.【参考设计】(一)导入新课师:刚才,很偶然地想到两个很实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说遍地都是正确的答案。我很想听听同学们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的。(1)从小学到现在,也算是十年寒窗了,你是否思考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学习的意义在哪里?(2)第二个问题:这些年来,你在学习上有哪些好的方法?(生纷纷发表意见,作答)这几位同学的回答都很深刻,相信大家也很想知道两千多年前的人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通过一篇散文的指引,穿越时光隧道去聆听儒家大师荀况关于学习的谆谆教诲。这篇散文的题目是《劝学》(课件板书)。(二)提问引导,课文学习1.解题:&ldquo;劝&rdquo;:劝勉。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2.学生听课文朗诵录音,边听边标上小节号,给生字注音,尝试标出节奏记号。听完后检查学生掌握情况。然后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学生一齐朗诵全文,注意停顿和发音的标准。3.解读第一自然段:先翻译然后提问:(1)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观点?(2)为什么学习不能停止?有的人不学习似乎也过得挺好,那么荀子的这句话又有何意义可言?(3)第一节讲完后让学生一起大声朗读。4.解读第二自然段:(1)导入:一提起&ldquo;学习&rdquo;二字,同学们便摆出一脸不耐烦准备听人说教的神情,多少个家长和老师面对学习难题都苦无对策,那么儒学大师荀子又有何高招呢?请同学们一起看第二自然段,先了解一下大意。(2)翻译第二自然段。(3)精读课文,提问:①这一段话里,荀子是否一上来就说学习有多重要?②为了让易流于说教的话题变得生动易接受,荀子用了一组比喻的手法来论证,请大家找出有几个比喻?③这五个比喻和&ldquo;学习&rdquo;有何关联?怎么就归结到&ldquo;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rdquo;上的呢?(4)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5.解读第三自然段:(1)翻译本段,落实重点字词。(2)提问:①和第二自然段一样,荀子依然用一组比喻来阐述他的观点,请问有几组比喻?②这些比喻得出了什么结论?③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6.解读第四自然段:(1)翻译本段,落实重点字词。(2)提问:说完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接下来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荀子是如何论述的呢?还是用比喻的形式吗?&hellip;&hellip;(3)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三)知识点归纳(课件展示)1.通假字2.古今异义词3.词类活用4.特殊句式(四)文章思路回顾由节选部分提到的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方法、态度扩展到《荀子?劝学篇》涉及的与学习相关的段落内容,最终归结到&ldquo;学不可以已&rdquo;这个中心论点上。(五)小结结合时代,反观自身,阐述学习的重要性、意义和态度等。(六)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根据课文思路背诵。2.结合自身实际,总结在学习上的经验和教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