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详情

(教学设计题)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荷塘月色》原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鹚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单元导语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这些散文名篇,凭借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做了生动细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这些作品带着荷的清香、雨的气息、山的雄姿、水的光彩,像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引领我们领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彩多姿。阅读这一类写景抒情的散文,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波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对文中精彩的语句,不妨做一些圈点批注,写下你的心得;对那些美妙的段落,要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课文介绍《荷塘月色》是中国著名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文笔细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学生情况高中一年级,班额45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 问题:阅读以上材料,请你设计一段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鉴赏荷塘月色景色并完成人物心情解剖。


时间:2021-09-04 02:55 关键词: 第二章 阅读鉴赏 高级中学语文

答案解析

<p> (1)在月下荷塘边,作者看到了一幅月下荷塘的美景,请你鉴赏作者描写到的各景物特征(包括使用的修辞手法)。明确:荷叶:&quot;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quot;,以比喻手法写出其风姿,由&quot;出水很高&quot;联想到&quot;亭亭的舞女的裙&quot;,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具有动态美。荷花:&quot;层层的叶子中间,&hellip;&hellip;又如刚出浴的美人&quot;,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quot;袅娜&quot;写出荷花的盛开状,&quot;羞涩&quot;写荷花含苞待放的样子。拟人手法赋予静物以生命力和感情。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荷花的这些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荷香:&quot;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quot;,由嗅觉转向听觉。&quot;缕缕清香&quot;与&quot;渺茫的歌声&quot;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等方面相似,更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作&quot;通感&quot;--即打通各感官,把具有相似感觉的句子放在一起比喻。荷波:&quot;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hellip;&hellip;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quot;,拟人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荷韵(流水):&quot;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quot;把所见与想象相结合,&quot;脉脉&quot;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此处用来写流水,由叶子的&quot;风韵&quot;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quot;脉脉&quot;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br> (2)抬起头来,作者又在静寂中默赏了荷塘内的月色,请你参照上面的提问--赏析法,在课后自己写出鉴赏文字(特别要了解什么是&quot;通感&quot;)。参考:A.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缥缈的特点。B.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quot;泻&quot;&quot;浮&quot;&quot;洗&quot;&quot;画&quot;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洗--写&quot;叶子和花&quot;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画--有&quot;人为&quot;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quot;倩影&quot;,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C.&quot;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quot;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也是通感。D.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实则写出了作者内心淡淡的忧郁。<br> (3)讨论:在我们眼里,景色的确很美,但在余光中先生和叶圣陶先生眼里,却认为朱自清先生描写的景致很随意,你认为呢?请说出理由。A.赞成说:境不由心生明确:从文章的开头,作者就明确告诉读者,他&quot;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quot;,为什么&quot;不宁静&quot;:历来说法不一,有&quot;夫妻吵架说&quot;,有&quot;父子别扭说&quot;,有&quot;社会动荡说&quot;,或者统而有之,总之是无从确定。在这样的心态下,作者写荷塘月色的美景,实在是在一种心情烦躁、沉郁的情况下写的,其写作的目的只是试图通过对美景的描写来消解自己内心的烦郁!说到底,这是作者试图调节自我情绪的行为。&quot;境由心生&quot;,是指什么样的心情才能写出什么样的景,创造出什么样的境。而作者带着一颗烦乱、&quot;颇不宁静&quot;的心,又如何能创造一个景神合一的美境呢?可是,他又实在急欲摆脱这烦郁,怎么办?没心情创造心情,也要写景!如果像余光中先生说的那样,这些景物的描写是&quot;浮泛&quot;的、&quot;不出色&quot;的,恰恰印证了作者此时写景是一种为赋新词强消愁的依然摆脱不掉的烦郁心理!B.反对说:境由心生绘的是真景。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的特定景物。这样,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抒的是真情。作者以准确贴切的语言,抒发出作者因置身于良辰美景而生出的&quot;淡淡的喜悦&quot;,以及社会带来的一直难以排遣的&quot;淡淡的哀愁&quot;--这个哀愁在&quot;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quot;和&quot;峭楞楞如鬼一般&quot;里突兀地体现出来,是它们,搅扰了温馨的美景,破坏了喜悦的心情。即使写树缝里的灯光,作者也尽选消极的词语和事物,而且句式舒缓,语调低沉,读者从字里行间似乎能听到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息声。小结:在荷塘边,作者暂且得到了心灵上的宁静。但最终是想排遣烦闷的心情而不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