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详情

(教学设计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海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课文介绍《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个经典篇章。文中孟子以形象的比喻分析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仁政""民本"思想提出解决"民不加多"问题的具体措施。这场对话,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也充分反映了孟子高超的语言艺术。单元介绍这个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这些散文中,有议论治国得失的,有总结军事经验的,有讨论学习和人才培养的。聆听其中的济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我们会更加体会到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宝贵,阅读这些充满智慧的篇章,还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阅读时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的力量。同时还应该有点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班额45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 问题:1.设计教学片段,引导学生体会《寡人之于国也》所表现的孟子的论辩艺术。


时间:2021-09-04 02:55 关键词: 第二章 阅读鉴赏 高级中学语文

答案解析

<p> 教师出示多媒体幻灯片:孟子对曰:&quot;王行暴政,王乃暴君,故民不加多也。&quot;提问:试比较原文和老师修改后的语言:孟子对日:&quot;王行暴政,王乃暴君,故民不加多也。&quot;探究能否替换原文?生齐读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思考问题。明确:不能,这样一来,梁惠王一怒之下可能就杀了孟子,孟子也就不能顺利地阐述自己的主张了。原文言辞有哪些特点呢?明确:设喻说理,层层推进。一个比喻,一个比较(&quot;五十步笑百步&quot;--&quot;五十步&quot;喻指梁惠王的治国方针,&quot;百步&quot;喻指邻国之政),达到让梁惠王自己否定自己的效果。提问:在你看来,梁惠王会采纳孟子的建议吗?为什么?师生讨论后明确,有两种可能:1.会采纳孟子的建议:<br> (1)孟子说得很有道理,说梁惠王与邻国本质相同&quot;以战喻&quot;,既形象生动又含蓄,很有说服力,梁惠王能够认真听取孟子的建议。<br> (2)孟子是顺着梁惠王的思路提的建议,&quot;民加多&quot;是梁惠王最迫切的希望。孟子在讲述王道之始的三条措施和王道之成的四条措施时,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让人不得不相信按孟子所说的去做是能够&quot;使民加多&quot;的。<br> (3)孟子描绘的政治蓝图比较诱人,同时又有对比(罪岁,则民不至;爱民,则民至),所以梁惠王应该会采纳孟子的建议。2.不会采纳孟子的建议:(1)梁惠王希望&quot;民加多&quot;的愿望比较迫切,但他或许没有耐心施行孟子的建议。(2)当时的政治形势,容不得梁惠王按孟子建议行事。(相机补充历史背景)(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