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教师出示多媒体幻灯片:孟子对曰:"王行暴政,王乃暴君,故民不加多也。"提问:试比较原文和老师修改后的语言:孟子对日:"王行暴政,王乃暴君,故民不加多也。"探究能否替换原文?生齐读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思考问题。明确:不能,这样一来,梁惠王一怒之下可能就杀了孟子,孟子也就不能顺利地阐述自己的主张了。原文言辞有哪些特点呢?明确:设喻说理,层层推进。一个比喻,一个比较("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喻指梁惠王的治国方针,"百步"喻指邻国之政),达到让梁惠王自己否定自己的效果。提问:在你看来,梁惠王会采纳孟子的建议吗?为什么?师生讨论后明确,有两种可能:1.会采纳孟子的建议:<br> (1)孟子说得很有道理,说梁惠王与邻国本质相同"以战喻",既形象生动又含蓄,很有说服力,梁惠王能够认真听取孟子的建议。<br> (2)孟子是顺着梁惠王的思路提的建议,"民加多"是梁惠王最迫切的希望。孟子在讲述王道之始的三条措施和王道之成的四条措施时,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让人不得不相信按孟子所说的去做是能够"使民加多"的。<br> (3)孟子描绘的政治蓝图比较诱人,同时又有对比(罪岁,则民不至;爱民,则民至),所以梁惠王应该会采纳孟子的建议。2.不会采纳孟子的建议:(1)梁惠王希望"民加多"的愿望比较迫切,但他或许没有耐心施行孟子的建议。(2)当时的政治形势,容不得梁惠王按孟子建议行事。(相机补充历史背景)(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