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至今仍产生着重要的影响。<br> (1)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br> 科举制度创于隋朝,隋文帝杨坚废除为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度,于开皇七年(587)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正式开科取士;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标志者科举制度的正式诞生。唐代不断发展完善,注重明经、进士两科,增设武举;宋朝进一步改革,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元代开始中落,以明清两代最为成熟,八股取士使科举制度发展到顶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统治者决定推行新的学校制度,科举制度宣告废除。<br> (2)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考试程序<br> 明清时期形成一整套自下而上完整的科举考试制度,参加科考者须通过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其中童试指县、府、院3场,中试者称生员;乡试指省级考试,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指礼部考试,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指皇帝亲自考试,中者称进士,前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br> (3)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地位<br> 作为封建国家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改善了用人制度;确实选拔出大批统治者需要的人才,为普通知识分子人仕做官提供了机会,因而受到一般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和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br> (4)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消极影响<br> ①历代科举考试存在着严重的作弊行为,影响考试公平。<br> ②考试内容空泛、形式死板,特别是宋朝以后,科举一律考经义,明清时期更进一步规定必须以《四书》的文句为题,文章格式必须为“八股文”,从而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科学技术越来越不受重视,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科技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