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主要有以下几种: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后殖民主义、消费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各种思潮。<br> 这些社会思潮总体上具有如下特征:1.多元性。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体制改革,使人们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职能分工、利益分配等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人们原有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政治认同变得模糊了、分散了,甚至出现根本性的动摇。人们的思想观念活跃起来,社会舆论和文化环境越来越宽松,民主探讨、畅所欲言渐成风气,思想观点的表达更加自由、更加活跃,各种西方思潮也乘势而入。<br> 2.反思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思潮的主题集中于反思西方近现代化的经验与教训,这与中国人在反思社会主义建设的弯路与经验不谋而合。反思与批判有思想解放的进步意义,但是走向极端或无视对象就成了消极性的思潮。<br> 3.世俗性。大约近三十年以来,西方后现代主义和意识形态终结两股思潮撞击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在“冷战”结束、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意识形态终结思潮主要冲击了中国一部分人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与理想。后现代主义思潮作为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散发着主体死亡、理想破灭、传统丧失、文化虚无、游戏人生的信息,虽然只是西方社会理想危机、信仰危机、文化危机的产物,但是它的消极颓废却毒害蔓延。同时期,中国走出革命理想主义的光环,踏上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漫长之路,尽管光明在前、成就显著,而困难、迷惑、曲折还是接踵而至,令人应接不暇。因而,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日益摒弃激扬浪漫,开始正面现实、正面人生,更多关注人生实际。<br> 4.实践性。20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各种社会思潮往往徘徊在文化领域发挥学术作用。在此之后出现转机,世界思潮不再仅仅是“拥护道德或政治义务的伟大签名者”大都力图付之于行动、用之于社会或力争上呈于政府影响决策。也就是说,当代社会思潮增添了实践性取向。<br> 5.映照性。在经济和信息全球化背景下,由于西方现代化进程的超前与文化传播的强势,国际上各种社会文化思潮都会很快波及中国境内,在人们思想乃至行为方面引起反响。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是世界思潮的一种映照,这种映照或是直接的引进或是逆反的拒斥。<br> 从总体上看,当代社会思潮主要是欧美的声音,还缺少中国本土原发的声音。思潮的“输入”与“引进”状态表明中国在全球化中尚缺乏“话语权”,只是“被表述”的对象,还没有成为“表述”自我的主体,在价值评判标准和文化自觉方面难免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