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第一,较之孔子,他更充分、深刻意识到人、人心在这个系统的保证和效能的发挥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因此把“仁”从道德范畴提升为政治理念,提出了行“仁政”、兴“王道”,意在反对“霸道”暴政的“以力服人”,反对对人心、人与人和谐关系的伤害,防止由此可能产生的对这个系统的破坏。<br> 第二,从人心和人的生存关系角度,孟子注意到了“仁政”的物质性的支持,以及“仁政”实施的物质性内容,发挥了孔子“富之、教之”(见《论语•子路》)的思想,提出经济上使民有恒产,省刑罚,薄税敛,使百姓能够生活下去,以保持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和社会的相对稳定性。因为“民有恒产乃有恒心”,只有在生存保障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推行礼、德的教化,以形成“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淳朴民风,实现这个系统的全面实施、稳定运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