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中西文论中,都有意象一词,并在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中有着广泛的用途。<br> 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br> 一是心理意象,即心理学意义上的意象,它是指在知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感性形象。<br> 二是内心意象,即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新生的、超前的意向性设计图像。在文学创作中则表现为艺术构思形成的心中之象或“胸中之竹”。<br> 三是泛化意象,是文艺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泛称。<br> 四是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的审美意象,简称意象或文学意象。<br> 由于泛化意象的含意太宽泛,容易引起混淆,所以本书尝试采用如下办法:重新启用近20年来被冷落的“文学形象”或“形象”概念,而弃置这种泛化意象观,转而复活“意象”一词的古义,用它专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