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艾青是在巴黎时接受印象派绘画的。印象派绘画出现于19世纪下半叶,他们反对当时学院派的保守思想和陈旧的表现手法强调光和色彩在绘画上的作用,是近代欧洲绘画史上的一次革命。雷阿若、德加、毕加索、尤其是“后印象派”的两位画家高更和梵·高,艾青不仅熟悉他们的生平和艺术风格,而且在诗歌中也留下了他们影响的痕迹。在印象派绘画里最早出现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绘画体系的交融,这就是写意艺术与写实艺术的邂逅,而在更高和梵·高的身上,东方艺术风格的影响最为鲜明。在印象派绘画那里,色彩不再是印象感觉的“记录”,而是“象征”和“暗示”,是激情和“欲望”的表现,是原始生命力的燃烧。这也使艾青在“气质上”与象征派的诗人进一步接近。<br> 艾青感受世界和艺术的再现世界的基本方式,明显地打上了印象派绘画影响的印记。那时,他“开始试验在速写本里记下一些感觉印象和自己的观念之类,学习用语言捕捉美的光、美的色彩、美的形体、美的运动„„”。这就表明艾青开始写诗时是用语言来作“画”,而且是用印象派的画法来“画”的。艾青写诗象印象派画家那样重视感觉的表现,他往往能抓住刹那间得来的新鲜印象,加以渲染,并且用恰当的诗句摹画出来。他说:“诗人应该有和镜子一样的迅速而确定的感受能力,——而且更应该如画家一样的渗合自己情感的构图”。<br> 艾青从印象派绘画中吸取了艺术营养,认为要将自然色彩变为语言色彩,关键是要使诗人头脑变成一个调色板,“语言必须在诗人脑子里经过调匀,如色彩必须在画家的调色板上调匀。在艾青那里既有线条又又色彩,而且是那样地和谐。比如下面这些诗句:黄昏的林子是黑色而柔和的,林子里的池沼是闪着光的”(《黄昏》)。“他的衣服象黑泥一样乌暗,他的皮肤象黄土一样灰黄,阳光从高空照着他的脸,脸上是树皮似的繁杂的皱纹”(《老人》)。无疑,这些诗歌中的意象具有油画般的色彩,雕塑般的质感。正如现代人们常常赞扬的:艾青作品是“彩色的诗”,“诗中的画”。</p>